年少負軛──患難的禮物乃是祝福

文/王雪芬

你負軛,神必伴護

有一個「搬運籃筐」的故事,或許比較容易從中了解神使幼年負軛之用心良苦。「父子倆一同搬運沉重的籃筐,於是父親找來一根長棒子,並將它穿過籃筐的手柄,向著父親的這端非常短,向著兒子的那端則有好幾倍長。父子倆各自緊握自己那一端,同心協力將籃筐挑起來搬運。兒子發現自己的擔子輕省,因為父親擔負了沉重的那端。」

如同主耶穌在世時所說:「……當負我的軛……。因為我的軛是容易的,我的擔子是輕省的」(太十一29-30)。縱然幼年負軛,但神必不缺席,因為「神是信實的,必不叫你們受試探過於所能受的;……總要給你們開一條出路,叫你們能忍受得住」(林前十13)。

天父就像外科醫生拿起手術刀做患部切除,其間難免痛楚,但目的乃是要醫治傷病、拯救生命。事實上,人負軛所經歷的悲傷及痛苦,是難以和天父的心痛與不捨相比。

主雖使人憂愁,還要照祂諸般的慈愛發憐憫,因祂並不甘心使人受苦,使人憂愁(哀三32-33)。

堅忍順服的耶利米

聖經上簡潔扼要,斬釘截鐵地斷言:「人在幼年負軛,這原是好的」(哀三27)。此乃耶利米先知於耶路撒冷城被巴比倫攻陷,遭受異族轄制時,頗為感慨的領悟。

在耶利米的思維裡,軛是束約的工具,束約人得以成為神貴重的器皿。缺少了神所預備的軛,就沒有人可經歷或享受神所提供的全備救恩。負軛使人與基督聯合,更與基督相交,不單是救恩的事實,更是救恩的豐盛。

按照聖經描述:想像耶利米站在聖殿前不斷宣講耶和華的啟示,用反諷、責備和審判的言論,像憤世嫉俗、烈火青年般地吶喊。就形象和性格來看,耶利米顯得十分情緒化,反覆無常又恃才傲物,用現代的說法即是一個難以捉摸的人,這樣的性格肯定不容易相處。

我頗納悶:這樣的性格為何會成為「偉大的先知」?原來就是在於年輕負軛,苦難磨練出耶利米為信仰造就的堅忍,並學習了面對神的態度──絕對順服神召命的情懷。

有一件值得大家省思的事蹟,就是耶利米為全心事奉的信仰。放棄移民海外的「綠卡」(耶三九9-14,四十4-6),揮一揮衣袖、不帶走世界的雲彩。耶利米打破了經濟掛帥的迷思,畢生對神的子民不離不棄,自願被遣返回到頹垣敗瓦的猶大與賤民同住。年輕負軛的耶利米將自己置身於神的旨意之下,為自己找到一條畢生要走的路,示範了有主就滿足的生命。

或許,我們以為信了耶穌就等同拿到天國的入場券,可以高枕無憂了。如今,看到古聖先賢的志節,不得不汗顏自己合理化的藉口。如果我們自以為穩穩得救,無疑是找著了耶穌,卻仍未找到自己,不清楚自己與神的關係中有何使命和身分。

當我們像耶利米一樣找到通往永恆的路,就可以擺脫虛榮的掌聲、放下驕傲的自大、掙開物質的枷鎖,愉快地享受與神的關係,按自己的本分見證神的愛。

聖經故事只是時間和空間的歷史事件,而精隨實在於其中的信仰,乃處於內憂外患的情境中,雖千萬人吾往矣的氣魄,這才是真正的信仰。耶利米崇高尊貴的情操,雖然在有生之年並沒有掌聲,但今天為他所拍的掌聲,相信會迴響至永遠。

約瑟的信仰傳奇

《創世記》中的主角人物,除了麥基洗德屬神的完全形象之外,沒有案底的大概只有約瑟了。約瑟的生平在聖經中所佔的篇幅有十四章之多,是聖經中少有的完美典範。

約瑟在少年時代頗為自負,豪不收斂得意之情,兩個異夢說得有聲有色,因此招致兄長怨恨被賣為奴,再晉升為僕,又下監為囚,如此顛沛流離長達十三年的悠悠歲月。然年少負軛的約瑟,歷經環境巨變和生活操練,竟然躍升位居一人之下、萬人之上的埃及宰相,不僅幹練而且成熟。

聖經是一部信仰典籍,而不是人文主義的書籍,是按著神的啟示來表達信仰的要求,這要求的重點不是個人成敗得失,而是人和神之間的互動信賴。

手足天倫之情、離鄉背井之傷,約瑟見到兄長時,不管暗地裡哭,或在人前號啕大哭,前前後後總共有八次之多,可見其內心恩怨情仇多麼糾葛,但約瑟用信賴神,服從神安排的態度,安慰哥哥:「不要因為把我賣到這裡自憂自恨。這是神差我在你們以先來,為要保全生命」(創四五5)。

及至父親雅各死後,哥哥們擔心約瑟是否會趁父逝而秋後算帳,但約瑟始終如一,再次以信賴神安排的態度來化解猜疑和恐懼,並說出了真信徒的經典名言:「我豈能代替神呢?從前你們的意思是要害我,但神的意思原是好的,要保全許多人的生命,成就今日的光景」(創五十19-20)。

信心百分百的但以理

以「富貴不淫、威武不屈、貧賤不移」來形容但以理和三個朋友,真是再貼切不過了。

但以理等四人出身宗室貴冑,少年時期即背負國破家亡之軛,被擄到他國異地,遠離家鄉,彷彿從天堂掉到地獄。雖蒙尼布甲尼撒王禮遇,卻立志不用王膳以分別為聖,神使之更加俊美、肥胖,並賜給他們聰明知識,但以理又明白各樣異象和夢兆。可是在不同信仰的國度裡處處受到掣肘,甚至性命堪憂,曾分別被扔在烈火中和獅子坑裡,卻因寧死不屈,專心倚靠耶和華而得勝。

少年負軛的但以理等四人所抱持的信心,通過了嚴酷的考驗,已經超越了性命的限制,呈現出堅貞的信仰素質——「我們所事奉的神能將我們從烈火的窯中救出來。……祂必救我們脫離你的手;即或不然,……我們決不事奉你的神,也不敬拜你所立的金像」(但三17-18)。

猶太人將《但以理書》編在猶太正典的「聖卷」中,聖卷即重要文化的經卷,可見其重要並不侷限在歷史文獻或先知預言的性質,而在於少年負軛的但以理對耶和華忠貞不二的信仰,因而名留猶太正典聖卷中。

真正幼年負軛的族群

「幼年負軛原是好的」這句話無庸置疑,但所負之軛可分為神給予的軛和人咎由自取的軛。然而配得歸類與古聖徒同屬神所賦予之軛的族群,非天生殘而不廢的人莫屬。

你能想像嗎?有一生下來就小腦萎縮的殘障人士,在許多會眾面前為自己的殘障向神獻上感謝的禱告,雖然口齒不清卻努力地表達著。這個舉動教我認識「殘障」與「殘廢」的差異,並發覺原來每個人都有殘障的地方,或心智、或社交、或肢體、或靈裡,但最可怕的是,根本沒意識到自己的殘障而使之變成殘廢。

這位小腦萎縮者說了耐人尋味,深崁人心的話:「我的殘障雖使我及我的家人生活較為辛苦,但我絕不能讓我的殘障廢了我生命中應有的態度和尊嚴。每個人都有極限,我和自己的極限和解、盡力發揮天賦,不要一直在意限制。請不要同情我的缺憾,用平常心欣賞我的天賦,你會發覺我和正常人一樣。」

另一天生視障人士,以盲人的角度來看世界,他說:「雖然看不見有形的世界,但對世事我仍有自己獨特的眼光,甚至比視力正常的人更有見識;由於看不見,生活諸多不便,因此來自他人慷慨的幫助,就成為無比珍貴的恩惠。」

這些從出生就負軛的殘障人士,都在生命中找到可貴的資產,反倒含著金湯匙出生的年輕人,認為一切都是理所當然而容易迷失。

登山理論解讀負軛

有一套登山理論蠻符合解讀負軛之可貴:「如果你背負裝配登山,一步一腳印,必須克服萬難,過程誠如孟子曰:『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,必先苦其心志,勞其筋骨,餓其體膚,空乏其身,行弗亂其所為,所以動心忍性,增益其所不能。』」

從山腳至攻頂之間,不但磨練了鋼鐵般的意志,也會衷心感謝所有協助過的人,一旦攀上顛峰,陶醉無比的成就和滿足之餘,轉而回饋社會責任。

反觀,有些環境優渥的年輕人開著爸媽買的跑車,一下子就到達山頂,卻發現山上空空如也,原來是一座無去處的山,一條無去處的路,絕望之情油然而生,忍不住想終止這種絕望感,毫無抗壓性地就往下跳了。

當人什麼都有了,也是很可怕的,你知道嗎?人的不滿足是先天的殘缺,怎麼彌補呢?欣然擔起神所賦予的軛吧!你會發現生活中的種種需要你去克服的患難,竟然都是神精心包裝的幸福!

患難中因禍得福

常聽人說:「神有子沒孫!」意指基督信仰並不是像繼承財產般地父傳子,子傳孫,而是個人親自體驗神的恩典。

小兒子受洗於襁褓之時,一路接受完整的宗教教育,但童心不泯,玩興特重,信仰上的表現總是差強人意,直到要上大學時,竟然執意選擇軍事大學。當年他屬末代考生,因要實行教改所以沒有重考的機會,家人提醒慎重三思這是一條不歸路,但他一意孤行。軍大新生訓練三個月期間,普大報到註冊日期已過,本以為大可寬心,不用再心猿意馬。

誰知萬里無雲,卻突然青天霹靂,小兒子來了一通電話,電話那頭傳來哭泣聲——哭訴軍中的學長極盡威嚇、體罰、辱罵之能事,要他知難自退,否則日子難過且畢不了業。我居中斡旋也對其長官抗議,但心中明白封閉的軍系統,除了依靠神,難有圓滿解決的把握。進退兩難之際,除了禱告還是禱告……,沒想到過沒幾天,兒子傳來「安全上壘」的好消息,感謝神賞賜的契機,彷彿肩頭有神妙的拍觸,在危機和頓悟之際,領受了神奇妙的恩典和力量,因而從地獄回到人間。

從風聞有神到感受有神

後來小兒子給他爸的書信中,見證這次面對人生的重大關卡,逼他不得不使盡吃奶的力氣巴著神,而神回應了其微小的聲音,重大的轉捩點因此產生結果,小兒子首度感覺到神與他同在──「真的有神喔!」

從嬰兒受洗,接受宗教教育,就像「風聞有神」的階段,直接負軛時呼求神,才親自體驗到真的有神。

小兒子此番負軛,除了信仰更上一層樓之外,也培養了同理心——迴避陋規、拉拔學弟。歷練中刻骨銘心的傷痛,使他成為輔導長之後,體貼且善待被其他學長修理的新兵,幫他們刮痧、貼痠痛藥布,幫助他們度過兵役期,使之安全退伍。

年少負軛或許更容易找到自己,也找到生命的至寶耶穌基督,軛下的痛苦經驗,又學習了「己所不欲,勿施於人」的美德。寫著、寫著,赫然發現,原來患難都有神附帶的禮物。

年少輕狂的我

我年少輕狂,早年就賺到第一桶金,買房子多跟會,並當起會頭,大進大出、不知節制,以為得心應手之際,倒會潮如排山倒海湧至。休養生息之後又買下公司,意氣風發之餘,朋友借貸有求必應,再次慘遭滑鐵盧,如此周而復始……。

回顧自己一生的歷程正和士師時代的以色列百姓完全同一個模式,太平時代→忘記神→外族侵略迫害→負軛求告神→神興起士師拯救→然後又陷入另一個循環。

聖經用混亂、黑暗,來形容士師時代的以色列——國中沒有王,各人任意而行。我的一生彷彿就像士師時代的縮影,負軛的時候求告神,平步青雲又任意而行。感謝神一再地包容,現在以果觀因,若神沒讓我一再負軛,不禁暗暗自忖:回得了頭嗎?有得救的盼望嗎?

年輕有三大本錢足以負軛:一.有機會犯錯重新再來,但勿犯「至於死的罪」之錯。二.腦筋清楚、身段柔軟,有智力反省為何負軛,也知如何掙脫!三.體力好,有能耐重起爐灶,掙脫困軛。這也證明了聖經的論點,幼年負軛絕對好過老年負軛。

人生的答案盡在聖經

我之負軛原屬咎由自取,值得慶幸的是於負軛之時,或許基於需求,或許深感無能為力,只好拚命從聖經中尋找出路,思想著神的話語,有股奇妙的感覺,不斷地在我靈魂深處裡攪動,帶給我堅強面對的力量,也啟示我待人處事的方法。有個「眉角」是我年輕負軛時珍貴的體驗,即是「只要居心善良,你所吃的虧,神都會補貼;你要得超過,神也會倒扣。」這項寶貴的經驗變成我的座右銘,不但耳提面命地傳承給我的孩子,也分享給周遭年輕的朋友,幫助他們在被辜負中得以釋懷,敞開心胸依靠神、面對未來。

孤獨的心思慕神的話語體

美國一位年輕、孤身處於海外戰場的陸戰隊員寫了封信回家,信上有一段話:「我在這裡內心頗感孤獨,每每想到屬靈方面的事……。之前在家時,偶爾上上教會,但教會和聖經並沒有在我們的生命中發揮真正的力量。媽媽,我現在寫信給您,請您和爸爸陪我一起每天讀一章新約聖經……。我的讀經計畫是……,神的話語好似無形的手,可以讓我覺得我們彼此相繫連。……假如我還有機會回家,想像著上耶和華的殿,我心就歡喜,屆時教會和聖經對我們的意義,必定全然改觀。」

聖經公會將這封信定名為:「一位不知名的陸戰隊員的請求」,並公布了這份每日讀經計畫,短短幾個星期內,就有成千上萬的人加入這個計畫行列,享受神豐盛的靈糧。

這名思鄉的男孩,信上有一句令人心碎的話:「假如我還有機會回家……」我們不知道他在戰爭中生還了沒有,甚至不知道他叫什麼名字,只知道他在槍林彈雨、砲聲隆隆之中,思想神的話語,遵循神的命令,深信必然配得神的應許:「你們要尋求我,就必存活」(摩五4)。

奇妙的軛引導歸回神家

人謂現代年輕人都是草莓族,負軛將使脆弱的草莓,變成「鋼鐵草莓」。

少年人啊!

軛是神用來束約人的工具,

為每個人客制化的精心設計。

軛激發你的潛能,

發展天賦與之相稱。

開啟你的心門、回歸造你的神,

圓滿重價贖回的救恩。

求祢照著祢使我們受苦的日子,和我們遭難的年歲,叫我們喜樂(詩九十15)。

本文取自於聖靈月刊465期

歷史上的今天

發表迴響

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。 必要欄位標記為 *